首页 资讯 正文

游荆州卷雪楼 新要闻

2023-05-19 17:22:51   来源:中国劳动保障报    

前不久,湖北荆州三袁(明代文学家袁宗道、袁宏道、袁中道兄弟三人的合称)文化协会成立,我参加了相关活动。活动中,一位朋友告诉我,荆州城区的中山公园里有座卷雪楼,是袁宏道曾经的寓所。这让我很意外,我就住在中山公园附近,经常去中山公园,怎么就没有深入了解过卷雪楼呢?几天前,我特意前去探访。

荆州中山公园建成于1935年,有中山纪念堂、中正亭、春秋阁、孙叔敖墓等十八个景点,是江汉平原上一个自然环境优美、人文底蕴深厚的好去处。我从公园东门进去,远远就看到了掩映在一片古树中的卷雪楼的飞檐翘角。

卷雪楼位于公园中江津湖湖畔。江津湖水面宽阔、烟波浩渺,湖上的七座石桥风格各异,湖边有楚堤长廊、亭台楼阁等,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。


(资料图)

走过一座石拱桥,穿过一段林阴小道,卷雪楼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。走几步,跨过另一座石拱桥,便来到卷雪楼北面两侧的副楼旁。

北门前有块石头,上面刻着《卷雪楼记》:“质有而趣灵者,莫如山水,而常苦其不相凑,得其一,即可以送目而娱老……”正在阅读,有导游带着游客过来参观。凑过去听了一下,听到导游说,卷雪楼最早建于四百多年前,位于沙市(原为湖北省省辖市,现为荆州市中心城区)兴安巷南端的长江边,是袁宏道寓居沙市时临江而建的观景楼。楼名“卷雪”,得自“层峦耸翠,俯瞰江流,风起涛涌如卷雪也”。明清时期,卷雪楼是荆楚名楼,人们便以之代称兴安巷。

兴安巷原名赤帝宫巷,因巷内有赤帝宫而得名,南北走向,北起解放路,南至沿江路,通往荆江大堤,直至长江边。

现在的卷雪楼是仿建的。上世纪30年代兴建中山公园时,沙市一富商将其私家花园的一座三层木楼捐出,移建于中山公园蜈蚣岭北端,沿用了卷雪楼的名称。不幸的是,1940年被侵华日军炸毁。直到2013年,由社会各界捐建的卷雪楼才开始复建。2018年,复建的卷雪楼竣工,建筑因势就形、依岭而建,主楼坐北朝南,气势恢宏,是中山公园中的制高点。

来到卷雪楼主楼一层,门柱、厅堂内主要展示的是袁氏三兄弟在文学、艺术、思想等方面的杰出成就。当时,他们提出“独抒性灵,不拘格套”的理念,主张文学创作应随时代而变化,要敢于直抒胸臆,善于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。他们的身体力行一扫当时袭古泥古的创作风气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登二楼,楼梯上、回廊间悬挂着《袁氏家戒十条》和《袁氏家教十则》中的内容,如,“凡为父母,未有不慈爱其子者,但不可姑息失教”“自古易得者外物,难得者兄弟,尤难得者,兄弟和而父母顺”“自古上给下以田亩,下报上以总秸。米粟践土,食毛奉公,为先风俗醇厚之世”,等等。“三袁”家规、家训的核心理念是立德和做人,注重人内在品格的养成,要求族人始终把做人的道义和对国家、社会的责任作为人生的首要追求。“三袁”能在文学上取得了不起的成就,与其严明的家规和敦厚的家风密不可分。

来到三楼,南面是蜈蚣岭南端。一处开阔的高坡绵延起伏,的确像蜈蚣形状;三楼门前有块巨石,四方形,花草簇拥,青藤缠绕,煞是有趣。站在这里回看卷雪楼,好像只有三层,设计师的匠心让人赞叹。

一口气登上顶楼五楼,这里是蜈蚣岭的最高处。凭栏而立,蓝天白云下的江津湖泛着银波,城区大厦林立、车水马龙……荆州之美尽收眼底,正如《卷雪楼记》所云:“荆州百里,无培塿(小土丘)之山,而惟大江自蜀来,浪喷波腾,为天下奇观。”在五楼停留良久,直到太阳西沉,我才依依不舍地返回。

沿着蜈蚣岭往下走时,遇到了同学老潘。我说明来意,老潘的话匣子打开了,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起卷雪楼来。临别时,老潘特意强调:“冬天下雪时,卷起的雪花把卷雪楼的轮廓勾勒得清晰明亮,如同水墨丹青画,是卷雪楼最美的景观。”

走下蜈蚣岭,回头看看卷雪楼,感觉好似发现了一处宝藏。卷雪楼已经成为荆州的一处文化地标,它的四时风景,它蕴含的精神内涵,值得反复去探寻。

(图为荆州中山公园江津湖畔的卷雪楼)

关键词:

为你推荐